本文是受到辰海「該不該使用電子好球帶以及用科技輔助判決」所啟發寫就的文章,在閱讀本文以前,請各位先看過這篇文章,謝謝。那麼,
色碟
雖然有點突然,不過我想問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好壞球不是Good ball和Bad ball,而是Strike和Ball?別用「這個問題很重要嗎?」的眼神看過來,有時候追本溯源,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視角的觀點,比如說,說不定這個問題的解答,可以告訴我們「到底該用人來判斷好球帶,還是用機器來判斷好球帶」。自從電視輔助判決啟用之後,裁判在棒球場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似乎也隨之動搖,聲聲判決不再不可質疑,有問題,大家看電視,看電視,搞不好還真的發現裁判是錯的。當林智勝衝撞江春緯和陳威成拳擊蘇建文的理由逐漸消失,在現代棒球場上最容易起爭議的判決,當然就是本壘板上方那個五角型的虛擬空間,這可以說是裁判權威裡不容侵犯的最終防線,是遠離電子儀器的最後聖地。 在捕手前的這塊虛擬空間就是裁判最後的聖地 CPBLTV截圖 說到各類電子設備逐漸入侵裁判領域,其實臺灣球迷應該也不陌生,比如說,在Lamigo主場轉播就能看到有名的「K-zone」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即時標出每顆球的進壘點,於是乎,球迷偶爾會發現明明進壘點落在系統標定的好球帶外,裁判卻突然喊出「好球」,或是相反的,球在好球帶裡面,可是裁判卻對此毫無反應。如果是在網路上,通常在一片撻伐之聲中,總會看到有幾位球迷跳出來說「大家不要激動,這一球可能有擦過好球帶」,並且細數一些技術性問題,比如說什麼叫走後門、什麼叫「去擦本壘板的尖端」。前者是用變化球去擦本壘板五角型後面的那個點,這種最終落點在好球帶內的變化球對於球迷來說是非常直觀的,拐進好球帶就是好球,可以說幾乎沒有爭議,而後者則經常會引起論戰,因為這顆球可能只有在瞬間通過好球帶,具體來說的話……我們來看看影片吧。 這個幾乎要跑到左打打擊區的變化球讓兄弟球迷瞬間沸騰。影片來源:CPBL youtube 頻道。 如果你是兄弟球迷,你一定會覺得這是一個妥妥的壞球,如果你是Lamigo球迷,你大概會覺得……嗯,也許你比較能接受「擦到外角」這個解釋。不論你是不是覺得這一球是壞球,至少擦外角的投球技術操作,看起來就會像是這個樣子。更詳細的論述具體可以參考我在雅虎撰寫的「鑽向打者的心臟:內外高低談配球」這篇文章,在此不做贅述,總之,這是個在技術上有道理,實務上會運用,唯一的問題是很吃主審的投球法,可是我們同時也知道,主審真的撿了,球迷就算道理上清楚,感情上也會瞬間爆發,原因則是:這根本打不到。打不到的球還是好球嗎?這可真是個好問題。
林威廷揮棒落空的瞬間 CPBLTV截圖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回到19世紀,回到棒球的起源。現代所知棒球最早的規則出現在1845年,在這份名為Knickerbocker Rules的簡短規則中,第11條闡述:打者如果三次擊球(strike)不中,而且最後一次擊球被接捕,
QT老虎機推薦
則打者出局,如果最後一次擊球沒有被確實接捕,則應判定為界內球,打者可以往一壘跑。這是「strike」這個字最早被用在形容好球,不過當時說的是揮棒落空,1845年的規則並沒有界定好球帶,以至於有耐心的打者可以一直等到他喜歡的球路出現才揮擊,只要沒有三次揮棒落空,他就永遠不會出局。這類拖延時間的等待戰術在1858年告終,新規則畫出一個「應該揮棒」的空間,當投手的投球通過這個空間而打者沒有揮棒,則應該判定好球(called strike),這就是現代棒球裡 " Strike " 的由來,至於我們用的好球,則是繼承自日本的「正球」。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 " called strike " 的意思是:" This is a good pitch , you should strike " ,也就是說,裁判是向打者宣告這是一顆可以打的球,而打者則有出棒打這顆球的義務。至於壞球,壞球是出現在1863年,比好球來得更晚,會叫做 " Ball " 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一說是當投手丟的不是好球,就只是一顆平凡無奇的球,所以壞球就叫做 " Ball "。好壞球的由來告訴我們:棒球在規則上從一開始就傾向認定打者能打到的就叫好球,打者打不到的就是壞球,地上的本壘板和規則上敘述的虛擬空間,只是提供主審在判決上的輔助。你可能會覺得「哪有這種事」,
ATG戰神賽特
那在這裡,我必須引用一張圖來說明這件事情: 2017春聯好球帶判決圖 資料來源:臺體大運動賽會中心情蒐組 黃致豪組長,臺體大棒球場Trackman 如上,這張密密麻麻的圖是臺體大在2017年在其棒球場用trackman抓整場春聯下來的視覺圖,綠色的點是壞球,紅色的點是好球,黑色框則是「好球帶」,左右是棒球規則規定的寬度,
線上21點
本壘板左右各加一顆球的直徑,上下則是以0.1公尺為單位,計算好球比例算出來的。在圖裡標註0.75和0.5的橢圓型,則是裁判的好球帶大小,0.5和0.75是裁判會判好球的機率。在這張圖裡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幾點:第一、好球帶左右遠比本壘板左右一顆球要大;第二、好球帶其實是橢圓型的,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四角型。橢圓型好球帶這點在外國類似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果,證明這並非臺灣獨有,而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如果好球帶真的是四方型,有一些捕手需要舉手才能接到的內角上竄球會是好球,可是這些球真的判好球,大概在球迷沸騰以前,打者會先抓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讓機器來判定好壞球是可能的,但機器判定的好球不必然是打者能打到的球,而把這種球稱為「好球」,並不符合棒球規則最早設立時的精神。 球來就打的原意比較像是球到了好球帶就應該攻擊 CPBLTV截圖 說到「打不到在規則上卻是好球」,我想舉一個誇張一點的例子,假如有一個投手可以把球往上丟到二樓或三樓高,
金旺線上娛樂城
以接近70或80度的角度進入好球帶,最後能準確的打到本壘板後半三角型的任何一點,這種每次丟每次都挖地瓜的球,打者是非常難以出手攻擊,
ATG惡魔血域
可是在規則上卻是妥妥的好球。如果有讀者無法想像這種球路的長相,建議可以去看一本叫做「野球長打王」的漫畫,在裡頭有一位叫做犬飼的投手會使用一種叫「天龍」的變化球,大概就是那種感覺。事實上,觀眾對於好壞球判決發出不滿,多半也是因為「感覺打不到卻判好球」或是「感覺有進好球帶主審卻沒反應」,這些我們覺得有問題的球交給機器去負責,那結果恐怕也不會太如人意,甚至可能發生大家覺得「這明明就打不到,為啥機器會判好球」的結果。有沒有感覺很妙?即使撇開人情、鬥智或場上演出之類的要素不談,完全使用電子好球帶還是有:有些打者打不到,精神上應該不屬於好球的球也會被歸類在好球。如果我們一開始要追求的就是「好球應該是好球、壞球應該是壞球」,那電子好球帶恐怕並不是這個問題的最終解。強者我朋友火風曾經跟我提過,引入人工智能來做有模糊地帶的判決,在模糊地帶機器的表現不必然比人強。我想好球帶就有點屬於這一類,是不是好球這檔子事情,在現代交給人來判斷還是比交給機器來得好。當然,這並不代表不該發展電子好球帶科技,使用電子好球帶輔助主審下判斷,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棒球對於「好球帶」給出的最終解,至於主審什麼時候才會變成單純的本壘審,我想那應該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最後我想提一個個人感想:輔助式電子好球帶的引入最先消滅的應該不是好壞球爭議,而是偷好球的技術,以往捕手可以藉著手套接球的方式製造尾勁或是以心理戰術引誘主審下判決,如果電子好球帶全面引入的話,這門技術還能存在多久,這可真是個好問題。 延伸閱讀:有關電子好球帶,還可參照:Man or Machine?-淺談好壞球判決。有關「好球」和「壞球」到底怎麼來的,請參閱:殺氣騰騰為哪般?-淺談棒球名詞由來。一文 想參與更多棒球討論?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什麼都聊廢文區!,